青春是一段充满活力梦想和探索的时光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诱惑和挑战,近年来我国15-24岁的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青年学生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心智不成熟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尤其是随着性观念和社会氛围的开放,性和毒品对青少年的威胁愈加突出。
身体危害方面,过早性行为可能导致性病传播,如艾滋病,还可能造成意外怀孕、人工流产并发症等。而毒品会损伤青少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艾滋病等疾病的风险,还会损害器官功能。
心理危害上,过早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压力、焦虑等,性侵犯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自杀倾向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毒品使青少年产生心理依赖和戒断反应,认知能力下降,出现攻击、冲动等行为问题。
社会危害层面,过早性行为引发的意外怀孕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性侵犯破坏社会安定;青少年涉毒致违法犯罪增加,染上艾滋病等疾病也会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⒈不安全性行为
包括无保护的男男同性性行为以及异性性行为,特别是前者,已成为青少年人群中最主要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①同性性行为一般采用肛交,容易导致肛门直肠黏膜破裂出血,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②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的性伴不固定导致该人群艾滋病感染风险增加。
此外,也会有部分人认为安全套就是避孕套,男男同性性行为不会导致怀孕,所以不愿使用安全套。
⒉使用毒品
注射毒品时,如果共用注射器等注射用具,会使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进入其他人身体,增加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而使用新型合成毒品后,可能会使人精神亢奋、判断力下降,导致出现无保护的不安全性行为,从而增加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新型毒品-饮料果糖毒品 (图源:中国禁毒微信公众号)
当毒品的隐蔽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难以识别,青少年人群面临着更多的风险隐患,也给打击毒品犯罪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①安全性行为
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以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在所有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
②不要共用针头
不要和别人共用针头,也不要使用已经被人使用过的针头。医护工作者更是要认真遵守这一规定,保证患者的安全。
③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如美容、文身、打耳洞、修脚等行为。这些均有血液暴露,如果必须进行上述操作行为,要选择卫生合格证的机构。
④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
毒品可能化身成“可乐”、“奶茶”、“糖豆豆”,要增强对毒品的警惕性,远离毒品,保持身心健康。
⑤怀疑感染尽早使用阻断药
发生了不安全的性行为,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应在医生评估和指导下、于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可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①打造一个无话不谈的家庭氛围
与孩子建立信任,自由交流性和艾滋病相关问题。
②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引导孩子学习性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③让孩子了解毒品的危害
强调毒品的健康风险和法律后果,教育孩子识别和规避毒品。
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超级盾牌,让我们一起为青春的花朵、撑起保护伞。
来源:健康罗湖